Beyond the Void
BYVoid
美墨边境双城记:蒂华纳、华雷斯城
本文简化字版由OpenCC转换

美国和墨西哥有长达数千公里的边境线,从加勒比海一直延伸到太平洋。这条边境线一直以来话题不断,从墨西哥毒品战争到特朗普墙,总是以各种方式吸引世人注目。

我在2017年2月和6月分别造访了美墨边境上两个跨境都市圈:圣地亚哥-蒂华纳和艾尔帕索-华雷斯城。圣地亚哥-蒂华纳位于上下加利福尼亚的沿海边境上,艾尔帕索-华雷斯城位于德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奇瓦瓦三州交汇处。这两个都市圈是美墨边境第一大和第二大的跨境都市圈,而且边境线两边对比十分强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美国这边发达而安全,墨西哥这边落后、混乱而且极其危险。危险到什么地步呢?华雷斯城和蒂华纳是墨西哥犯罪率最高的两个城市。在圣地亚哥上学的学生们都被学校警告过不要到对面的蒂华纳去,艾尔帕索的居民也是谈华雷斯城色变。华雷斯城曾被誉为「谋杀之都」,在2008年这里的谋杀率高达每年每10万人132,名列世界第一(虽然在2016年已经降到了40)。作为对比,美国的谋杀率是每10万人4.88,日本只有0.31。

事先说明,我并不是因为这两个地方危险才去的,真正吸引我的是这里的历史和强烈的文化反差。经过了多方面准备,我怀著十分的警戒心两次跨过了边境线,亲眼看了传说中的毒贩控制的墨西哥边境。

蒂华纳

我在UA154太平洋跳岛之行出发之前在圣地亚哥停留了一下,除了见朋友,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来看看蒂华纳。准确地说,蒂华纳和圣地亚哥并没有直接接壤,从圣地牙哥市中心到边境线还有25公里。清早起来,我坐轻轨列车从圣地亚哥来到了San Ysidro口岸,从这里可以步行进入蒂华纳。圣地亚哥的轻轨路线从市中心一直延伸到了边境上,在市中心就可以看到开往蒂华纳方向的车,全程需要45分钟。

从圣地亚哥到蒂华纳的轻轨

下车以后跟著人群就可以走到一个有铁丝网围起来了的过道,过道尽头是一个单向门,进去以后就没法原路返回美国了。本来以为应该没多少人进入墨西哥,实际上排队的人还不少,我一共等待了半个小时才通过墨西哥边检。进入墨西哥以后,四周风景大变,整体感觉是热闹了不少,也脏乱了不少。一走出过境站,就遇到了把路围得水泄不通的小摊贩,以及拉客的出租车司机。由于距离蒂华纳市中心还有一段距离,许多人会打车,这些出租车司机一看你不是墨西哥人就漫天要价。我问了一下,送我到市中心要10美元,这显然是坑人的价格,考虑到墨西哥的物价。走了十分钟,我拿起Uber打车到蒂华纳文化中心,只花了不到2美元。蒂华纳文化中心里面有一个下加利福尼亚博物馆,博物馆介绍了蒂华纳和下加利福尼亚的历史,竟然出乎意料得好。

看完博物馆打Uber回到市中心,也只花了1美元左右。蒂华纳市中心的街景和美国迥然不同,最大的差异就是有很高的店铺密度和很多行人,跟欧亚的城市相似。和西班牙的殖民城市相似,市中心总是一个大教堂和一个广场,聚集了许多人。广场附近还有一个墨西哥风格的市场,相比美国更有生活气息。

蒂华纳街景

蒂华纳虽然不大,也有一个国际机场,竟然还有直飞上海的航线。确切得说,是墨西哥航空上海飞墨西哥城,经停蒂华纳。至于为什么这么安排我并不清楚,可能是希望吸引去圣地亚哥的旅客吧,尽管我看了看机票价格完全没有竞争力。

由于时间紧张,我没能走到海边隔离网看看。这个隔离网也是名声在外,因为总是两边有许多人隔着网见面,主要是亲人之间。许多偷渡美国的墨西哥人在想方设法拿到身份之前是没办法回到墨西哥的,所以要想见见他们的亲人,就只能到这个隔离网了。匆匆离开蒂华纳,回到圣地亚哥,半天行程就此结束。蒂华纳给我的感觉很平常,甚至有亲切感,根本没有一点点的不安。蒂华纳的市中心街景是很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的一般城市的样子,中国的三线城市差不多也是这个样子的。

华雷斯城

我在六月的德克萨斯之旅中专门造访了艾尔帕索,事实上更主要目的是看看墨西哥这边的华雷斯城。艾尔帕索和华雷斯城可以算是名副其实的划分在两个国家的一个城市了,被一条格兰德河隔开,北面是美国,南面是墨西哥,中间没有郊区地带。在历史上,艾尔帕索和华雷斯城是同一个城市El Paso del Norte,意思是「北方关口」。这个名字得名于新西班牙时期的皇家内陆大道(El Camino Real de Tierra Adentro),连接墨西哥城和新墨西哥的圣塔菲。「北方关口」就是皇家内陆大道和格兰德河(Rio Grande)交汇之处,因而是通往北方的要冲。

皇家内陆大道

美墨战争之后,北方关口被一分为二,北边部分逐渐简称El Paso,意思是「关口」,南边部分改名为华雷斯城(Ciudad Juarez),纪念墨西哥英雄贝尼托·华雷斯。一直到几十年前,往返艾尔帕索和华雷斯城还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不像现在层层设防。甚至艾尔帕索还有有轨电车直接跨过格兰德河通到华雷斯城的市中心。

有了上次在蒂华纳排队半个小时才进到墨西哥的经历,这次我专门起了个大早,以免遇到大排长龙。穿过几乎空无一人的艾尔帕索市中心,终于走到了边境附近。连接和艾尔帕索和华雷斯城的大桥有两座,都是单向通行的。和蒂华纳不一样,这次我并没有遇到什么队伍,轻易就走上了格兰德河大桥。从桥上往下眺望可以看到干涸的格兰德河,还有一座铁路桥。

跨越格兰德河

意外的是,下了桥以后就到了华雷斯城,并没有遇到任何边检人员,就这么我就进入了墨西哥。本来以为这里会层层设防,没想到这么轻松,没有任何人查证件。我上桥的时候也没有遇到任何美国边检人员,墨西哥人岂不是可以从这条路直接走进美国?也许只是我没有看到美国警卫而已,否则这偷渡也太容易了。

从大桥到华雷斯城市中心的也不远,只需要走路十分钟左右,路上还有一个斗牛场,名叫Plaza de Toros Alberto Balderas。本来以为只有在西班牙才能看到的斗牛场竟然在华雷斯城偶遇,实在是令人激动。我走到斗牛场门口,发现这里并没有开门,没办法参观。

「谋杀之城」并没有给我任何危险的感觉,相反这里还挺热闹,比荒芜的艾尔帕索有意思多了。遇到银行自动取款机,我看到许多人在排队,也决定取一些墨西哥比索。排队的时候大家有人聊天,有人玩手机,和其他地方一样。华雷斯城市中心就是一个市场,市场非常大,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我意识到,所谓的高犯罪率只是一个统计数字,是不可能从空气中嗅出来的,当地人该怎么生活还怎么生活。

华雷斯城市场

和所有的西班牙殖民城市一样,城市最中心总是一个教堂和一个广场,华雷斯城也不例外。华雷斯城大教堂十分宏伟壮丽,内部装饰也十分华丽。相比欧洲本土,这里的教堂里面人更多,这体现出一般人更加信教。这和我所知的是一致的,拉丁美洲是基督教世界中宗教氛围最强的。

华雷斯城教堂

大教堂旁边还有一座较小的教堂,这座教堂是华雷斯城现存最古老的建筑,17世纪西班牙方济各会就在此传教。华雷斯城市中心有一座很漂亮的建筑,曾经是墨西哥海关,门前有有轨电车路线连通对面的艾尔帕索。这条路线一直运营到1974年才关闭,相比美国大多数城市拆除有轨电车网络的速度已经是很晚了。这个海关大楼现在被改造成了一个博物馆,介绍墨西哥边境革命以及华雷斯城的历史。

转眼就到了午饭时间,于是我就吃个午饭也顺便休息。市场中的小餐馆很多,甚至还有中餐。这里餐厅平均价格很便宜,只要50-60比索,合2-3美元。走了半天以后,我选中一家叫做La Nueva Central的餐厅,看Google Maps上评价很好。拿到菜单以后,我发现这家餐厅还是一家老店,上面有西班牙语介绍它的历史。这个餐厅是1958年一个名叫Yip Ben Po华裔移民开的,融合了中餐和墨西哥菜,也算是当地一大特色。

La Nueva Central

没有想到的是,华雷斯城有不少中餐厅,其中还有一些中餐厅相当高档,甚至能算是本地最高级的餐厅。譬如我在街上走的时候就遇到一家叫「丽华园酒家」的餐厅,建筑非常有中国特色。根据Google Maps的评价,这个餐厅价格很贵,适合「商务谈判」用餐。

吃晚饭后,我打Uber从市中心到了稍微远一点的「中央公园」,这里是华雷斯城的文化中心,有一个科技博物馆和一个沙漠植物园。华雷斯城在奇瓦瓦沙漠边缘,这里植被稀少,但也不完全是不毛之地,哪怕是沙漠中也有一些像仙人掌一样的植物的。顺便一提有一种叫做吉娃娃的狗就产于此处,和奇瓦瓦一样都是Chihuahua的音译。

奇瓦瓦沙漠植物园

在华雷斯城逗留了一个白天,我步行回到了艾尔帕索。回去以后,第二天我又去了艾尔帕索的富兰克林山,这里有缆车上山,山上可以一览艾尔帕索和华雷斯城。

富兰克林山顶

艾尔帕索和华雷斯城本是一座城市,但却由于划分在不同的国家,有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艾尔帕索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城市,无论是其建筑风格还是城市规划。尽管这里的大部分美国人也会讲西班牙语,但文化还是偏向美国的,从教堂就可以看出这里教派林立,而华雷斯城则一律是天主教。

毒品战争

大家总是说墨西哥边境城市很危险,尤其是华雷斯城。但事实上只要有常识和理智存在,过度的担心是完全不必要的。毕竟,游客不是毒贩的目标,因为游客对毒贩来说没有任何价值可言。这些贩毒集团已经到了富可敌国的地步,甚至独霸一方,政府都可以说是毒贩在运营了,为什么要对游客下手呢?真正危险的时候是不幸遇到毒贩之间的战争。

美墨边境上的城市曾经并不是这么危险,反而是因为靠近美国,所以成为了繁荣的工商都市,要不然华雷斯城怎么是一个聚集了一百多万人的大都市呢?边境上的墨西哥城市的恶化主要是因为贩毒集团基本上接管了这一地带,成为了墨西哥中央政府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

墨西哥贩毒问题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不是几句话,一篇文章可以讲清楚的。大体说来,墨西哥贩毒集团是哥伦比亚的大毒枭麦德林衰落以后才逐渐崛起的,到现在已经垄断了美国毒品的输入和贩运。长久以来,腐败的墨西哥政府和毒贩保持了某种默契。毒贩通过贿赂警察和地方官员形成了一种利益共同体,墨西哥政府一直对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致使贩毒集团日益坐大。并非没有地方官员反对毒贩,而是这些官员势单力薄,难以形成气候,还容易惨遭毒贩报复(例如著名的玛丽亚·桑托斯·戈罗斯蒂埃塔)。

情况的急剧变化发生在2006年墨西哥保守派总统费利佩·卡尔德龙当选以后。卡尔德龙总统依照其竞选的承诺,在上任以后立即派遣部队到他的家乡米却肯州打击贩毒(米却肯行动),此举被认为是延绵至今的墨西哥毒品战争的开端。在开战初期,卡尔德龙总统的部队就剿灭了瓦哈卡贩毒集团,逮捕了其头目,不可不谓战果丰盛。在墨西哥边境两大重镇蒂华纳和华雷斯城,墨西哥政府军命令当地警察缴械,原因是怀疑警方跟贩毒集团有密切联系。随着政府军的进攻,地方官员和毒贩之间的默契不再存在,各地毒贩之间的力量平衡也被严重打破。

遗憾的是,2008年开始美国陷入了经济危机,墨西哥显然也被卷入。一方面,美国经济泡沫的幻灭大大刺激了毒品的消费,另一方面,墨西哥经济衰退产生的失业人口为贩毒集团提供了大量新鲜血液,毒品战争进入了矛盾激化的新阶段。一些小型贩毒集团被剿灭以后,墨西哥政府并未有效建立秩序,使得权力留下了真空。墨西哥两个最大的贩毒集团:锡纳罗亚(Sinaloa)、洛斯哲塔斯(Los Zetas)为了抢夺地盘和贩运路线开始公开宣战,墨西哥毒品战争变得越来越血腥,平均每年有数万人死亡。

时至今日,墨西哥毒品战争没有结束的迹象,但是各方势力已经产生了新的平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毒品战争可能会随着势力的平衡而渐弱,但是毒贩们不会被消灭。相比毒贩的火力,墨西哥政府军并没有显著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墨西哥人也不相信政府能够真正打赢毒贩。一个毒枭被消灭,又有新的毒枭诞生,打来打去以后大家还是发现保持默契对彼此都更好。卡尔德龙总统的努力在十几年后最终还是成为了泡影。


上次修改时间 2018-01-16

相关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