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 the Void
BYVoid
從大學校名“改革”談起
本文正體字版由OpenCC轉換

今天認識了中國許多大學的校名,原來有好些大學爲了招生,竟然對校名實施“改革”。“改革”方針就是把冷門的詞語都隱藏了,比如“農業”、“地質”、“氣象”等等。

想想大學校名“改革”的動機無非就是讓名字聽得更加冠冕堂皇,要麼就是混淆視聽,以矇騙考生報考,要麼就是擴大外延,成爲“綜合性”大學。

例如中國有些貌似相似的大學

中國“五華” ※ 東華大學、西華大學、南華大學、北華大學、清華大學
中國“六大方位” ※ 東南大學,東北大學,西北大學,西南大學,中南大學,中北大學

類似還有很多,於是有人就總結出了“中國高校改名規律”:

一、電子工業 —> 電子科技 例如:杭州電子工業學院 —>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桂林電子工業學院 —>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二、礦業 —> 工業,理工,科技 例如:西安礦業學院 —> 西安科技學院 —> 西安科技大學 三、工學,工業 —> 理工,科技 例如:華東工學院 —> 南京理工大學;瀋陽工業學院 —> 瀋陽理工大學 四、地質 —> 工程 例如:西安地質學院 —> 西安工程學院 五、機械 —> 理工 例如:陝西機械學院 —> 西安理工大學 六、經濟 —> 財經 例如:南京經濟學院 —> 南京財經大學 七、鐵道 —> 交通 例如:蘭州鐵道學院 —> 蘭州交通大學;大連鐵道學院 —> 大連交通大學 八、工程 —> 理工 例如:浙江工程學院 —> 浙江理工大學 九、氣象 —> 信息工程 例如:成都氣象學院 —>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南京氣象學院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如今大學“熱門”,幾乎成了唯一標準。冷門專業生源稀少,以冷門專業命名的大學自然也是被考生忽視。還有一個方向,就是目前許多大學都想搞“綜合性大學”,卻忽視了專業優勢的重要性。因此許多大學都要改名爲什麼“理工”大學,什麼“科技”大學。“理工”、“科技”的外延大,包含的種類多。其實說白了,大學校名就是大學的“招牌”,是招生用的“幌子”(其實不僅限於大學)。

大學本是一個學術的場所,是什麼讓如此濃厚的商業氣味進入了大學。分析看來,考生追求熱門其實是由於就業的嚴重壓力。中國大學近年來的改革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從以前的“畢業分配製”,到現在完全的的“人才市場化”,孰是孰非,尚無定論。但是大學爲了招生,不惜改校名,這種行爲就值得深思了。說是教育制度影響的,不如說是政治因素決定的。

大學要發展,就需要經濟支持。然而中國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與日本、歐美等國簡直不能相提並論。日本在百年前就有和中國現代相同的受教育率,現在更是以教育爲立國根本。中國仍停留在“普九”的階段,與完善高等教育的目標還相去甚遠。

中國是世界教育投入較低的國家之一,而同時又是世界行政成本最高的國家之一,這“一低一高”說明了什麼?僅2005年(06 07年數據不足),我國各級行政機關公車消費就高達3000億元,公款喫喝2000億元,公款考察旅遊1000億元,三項合計高達6000億元,佔當年國家財政收入的20%,相當於全民教育投入的5倍。僅“公款喫喝”一項就高出教育投入。

財政支出龐大,其本質就是納稅人財富的流失。它側面反映出中國對財富控制的空缺和政治制度的不完善。儘管近些年來一直在進行着制度的修繕,但緩慢的進程仍難以觸及其根本。只有實現中國的民主與法制,包括教育在內的各種社會問題才能得以解決。作爲即將主宰21世紀的新一代人,我們有必要去實現這一偉大目標。

作者 CmYkRgB123


上次修改時間 2017-02-03

相關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