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 the Void
BYVoid
汉语拼音字母的道理
本文简化字版由OpenCC转换

汉语拼音是目前汉语最广泛使用的拼音方案,尽管如此,有不少人诟病它对外国人不友好,不如威妥玛拼音,譬如c、x、q等字母,往往被读作/kʰ//kʰs//kʰw/。这种说法的一大问题在于,默认外国人等于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人(英国人、美国人)。从更广的范围来看,汉语拼音几乎每个字母的音都不是随意的训读,而是有章可循的。

爆破音

普通话音系中,爆破音分为送气和不送气两组,分别是p、t、k和b、d、g,对应的国际音标是/pʰ//tʰ//kʰ//p//t//k/。由于普通话没有浊爆破音,威妥玛拼音没有使用b、d、g三个字母,而是用p’、t’、k’表示送气音,p、t、k表示不送气音。对于三个送气爆破音,普通话的发音和英语是完全一样的,所以直接使用了这三个字母,没有任何争议之处。而对于三个不送气爆破音,使用b、d、g事实上也是和许多日耳曼语发音一致的,因为譬如在英语、德语中,b、d、g在单词开头会清化为不送气音,也就是/p//t//k/,和普通话一样。至于在词中、词尾保留浊音,普通话中并没有这样的音节,所以无需关心。

软腭擦音

普通话中有一个软腭擦音字母h,用于表示国际音标中的/x/。这个字母在英语、德语中的发音都是/h/,而在诸罗曼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中,h更是根本不发音。/h//x/的发音是略有不同的,这个细节容易被普通话母语者忽略,甚至也会被英语母语者忽略,但实际上不难听出来/h/是比/x/的摩擦程度 「弱」很多的。所以可以认为这两个音在汉语甚至英语中是一个音位。

使用字母h表示/x/,汉语拼音并不是创新,威妥玛拼音也使用了h。/x/在许多斯拉夫语言中很常见,譬如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有两套书写系统,分别是西里尔字母和拉丁字母,其拉丁字母h对应的西里尔字母是х,读音为/x/ISO 9西里尔字母拉丁转写标准中,х也被转写为h。

在有/h//x/对立的语言中,譬如德语、波斯语,/x/往往会被写为ch或kh。普通话没有这种对立,所以没有必要放弃字母h不用而舍近求远。俄语另一种常用的转写标准ALA-LC就把х转写为了kh,结果就导致英语母语者把它念成/kʰ/而不是/h/或者/x/,尽管对于英语母语者来说/x/更接近于/h/

咝音

普通话有三个咝音s、sh、x,国际音标为/s//ʂ//ɕ/。其中最没有争议就是齿龈擦音s,这个音在欧亚各个语言中都非常普遍。普通话中卷舌擦音sh和英语的sh/ʃ/略有不同,但差别不显著,没有音位对立。

汉语拼音字母x最有来头,同时这个字母也让许多英语母语者无所适从。在英语中x几乎总是读作/ks/,极少数时候读作/z/。拉丁字母中x来自于希腊字母ξ/ksi/,在英语中保留了/ks/。但是x在古伊比利亚语中,发音是/ʃ/,目前的葡萄牙语中大部分x还都是/ʃ/,譬如xícara,西班牙语中也有少数词读/ʃ/。普通话中声母为x的音节的韵母都有/i/介音,而声母为sh的音节韵母都没有/i/介音,两者成了互补音位。/ɕi//ʃi/发音又相似,于是便借用了字母x。

值得一提的是西班牙语中许多x还念作/x/,譬如Taxas。由于和字母j的发音相同,México又写作Méjico。普通话中声母为x的字大部分都来自尖团合流前的晓母、匣母和心母,如果只看晓母、匣母(两者合并为/x/),就和西班牙语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塞擦音

拥有大量塞擦音是汉语与西方语言最显著的区别。普通话有三组塞擦音,都有送气和不送气的对立,分别是z(/ts/)、c(/tsʰ/)、zh(/tʂ/)、ch(/tʂʰ/)、j(/tɕ/)、q(/tɕʰ/)。塞擦音送气不送气的对立在印欧语系语言中是很罕见的,据我所知只有亚美尼亚语有这样的特征,因此对西方人来说这几组音是普通话声母最难学之处。

齿龈塞擦音z和c的对立与意大利语相似,区别在于意大利语中z是浊塞擦音/dz/,c(元音i、e前)是清塞擦音/ts/,对送气与否不敏感,z在德语中是清塞擦音/ts/。c这个字母在古典拉丁语中读音是/k/,不分后面的元音,但是后来发生了腭化,致使c开始分软硬,即洪音前保留/k/不变(硬音),在细音(i、e)前变成了塞擦音/ts/(软音),即意大利语,后来进一步变成了咝音/s/(英语、西班牙语)。值得一提的是斯拉夫诸语言和阿尔巴尼亚语中,字母c在任何元音之前都表示/ts/,譬如ulica。这可能是古代最早使用拉丁字母的斯拉夫人,在巴尔干半岛遇到了意大利人,于是把意大利语中仅有的可以表示这个音的字母借了过去。这样斯拉夫诸语言中的c和汉语拼音中的c恰好一样。

卷舌塞擦音zh和ch几乎是汉语特有的,很难在欧洲语言中找到对应。ch(/tʂʰ/)和英语的ch(/tʃʰ/)近似,并且普通话和英语都不能区分两者,所以使用得很有道理。zh应该说是汉语拼音的独创,因为zh在欧洲语言中大多用来转写/ʒ/这个音,譬如俄语护照姓名转写。姓张的人在听英语母语者叫名字的时候,应该对这个音有所体会。汉语拼音zh仿造了z和c的关系,将ch不送气化。台湾通用拼音使用了jh这个字母组合,为的是兼顾英语母语者发音,因为在英语中至少j是塞擦音。

龈腭塞擦音也是普通话的一个较为独特的发音。汉语拼音中j用来表示不送气的/tɕ/,q用来表示送气的/tɕʰ/。j在英语中是一个塞擦音,与/tɕ/有相似之处,汉语拼音拿来借用。但是j在更多的语言中的发音其实是/j/,包括德语、北日耳曼语、斯拉夫诸语,如果不知道这一点,像斯洛文尼亚首都Ljubljana这样的词硬是按照英语发音就会变得诘屈聱牙。用q表示/tɕʰ/应该是汉语拼音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了,没有任何其他语言中q读作近似的音。但是这也并非随意安排,而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汉语拼音诞生之前,曾经有过一种区分尖团音的拉丁化新文字。拉丁化新文字把尖音声母写作zi、ci、si,把团音声母写作gi、ki、xi。实际上gi、ki、xi反映了近代官话见组声母腭化之前的发音。汉语拼音决定不区分尖团音以后,ki被读音近似的q代替也是顺理成章的。

齿龈近音

普通话中r的发音是/ɹ//ɻ/,这个字母在英语中读作/ɹʷ/,与普通话的r相当接近,只是多了唇化。

顺带一提,在大部分其他欧洲语言中,r更常见的发音是/r//ɾ/(如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俄语、奥地利德语、比利时荷兰语),这也是拉丁语对r发音的定义。但是在西欧以法国为中心,r出现了喉音化(guttural)现象,也就是把r发作小舌擦音/ʁ//χ/或小舌颤音/ʀ/。这种现象的出现跟社会文化有关,从二十世纪的法国开始,齿龈颤音/r/被看成了一种没有教养、土气、粗俗的音,而发成小舌音则是受过教育、上流社会的象征。这种印象至今还普遍存在于英法人的心中,例如音乐剧「歌剧魅影」中,剧院中反面角色原先女主角Carlotta在唱「Think of Me」的时候就把r发成了浓重的齿龈颤音(Youtube),而试唱的新女主角Christine则把r发成近音(Youtube),迅速博得了剧院老板的青睐。

下图是20世纪70年代时欧洲喉音化r的分布地图,深紫色为普遍,浅紫色为在受教育者中普遍,浅褐色为在部分受教育者中出现,深褐色为不常见。

R喉音化

其他没有争议的字母

剩下的几个字母m、n、l 、y、w的发音对全世界大多数人来说都没有什么障碍,也没有什么差异。


上次修改时间 2017-03-16

相关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