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 the Void
BYVoid
在Google的這四年(二)

五、登陸紐約

前文說到了我離開了瑞士,下面說說我在Google的第二個階段,我在美國紐約的兩年生活。我對紐約的印象一開始是比較複雜的,源於我2013年第一次出國時探索的經歷(參見「美國之行(三)紐約」),混合了喜愛和討厭。但後來到歐洲以後,不知道怎麼對紐約的愛超過了恨,或許是距離產生美?大概是隨着在歐洲經歷的豐富,我對灣區的單調產生了厭倦,而紐約卻五彩繽紛。

2016年4月,我像百年前的歐洲移民一樣,幾乎是兩手空空地來到了紐約,開始嚮往已久的新生活。到了以後我先住了兩個月的曼哈頓高級公寓,這個是Google爲跨國轉移的員工提供的福利。雖然不要錢,但是還是會對納稅造成一定的影響,因爲這部分會被算作我的「收入」累加到我的年總收入中,可能會使我的邊際稅率提高。不過無所謂了,先體驗一下曼哈頓高級公寓再說。我的公寓在59街哥倫布圓環旁邊的四十多層的高層,有可以一覽哈德遜河和週邊高樓大廈景色的陽臺。在曼哈頓中央公園附近這樣的地方,絕對配得上奢侈二字。

曼哈頓高級公寓

好景不長,兩個月匆匆逝去。考慮到昂貴的房租和紐約額外的城市稅問題,我像許多人一樣搬到了哈德遜河對岸的新澤西。每天上班只能坐PATH地鐵,平日還好,不過就是車上擁擠一點,而週末車次大幅減少,給我帶來重大不便。就普通生活而言,對岸的澤西城還勉強宜居,河邊Newport有很多景色很好也很貴的高層公寓。我住在了再往西的一站Grove Street附近,那邊明顯就沒有那麼浮誇了,更有美國普通社區的感覺。

新澤西普通社區

相比瑞士的均質單一,美國是一個多樣性很高的國家,紐約更獨佔鰲頭——這個城市裏有來自世界上所有國家的移民。這種多樣性不僅體現在種族、民族、文化上,更體現在經濟上,換言之就是巨大的貧富差距。紐約有着數量驚人的億萬富翁,同樣也有着觸目驚心的貧困。巨大反差讓紐約成爲很多人又愛又恨的地方。世界上能與紐約相提並論的大都市,沒有一個像紐約一樣有這麼糟糕的衛生狀況和公共交通。但是紐約又是美國獨一無二的城市,它的規劃佈局更加「舊世界」,和美國典型的郊區化城市不一樣,較大程度保留了20世紀中葉逆城市化之前的繁榮都市核心。這使得紐約相比美國其他地方,不那麼「無聊」了(參見我的文章「爲什麼美國這麼無聊」)。

六、探索新世界

在美國的這兩年,我保持了探索世界的習慣。本來以爲美國會沒什麼可以去的地方,然而我的出行頻率不降反升,更是在2017年達到了一年飛行113次歷史高峰(參見「2017年旅行總結 」)。其實美國加上距離東海岸不算遠的加勒比海、中美洲可以去的地方並不少,哪怕是看歷史遺蹟東北走廊也是值得仔細探訪的。相比歐洲而言美國最大的麻煩是公共交通比較差,很多地方不開車根本去不了。但根據親身經歷,這種說法也並不完全準確,應該是取決於地點和個人偏好。由於我對大部分自然景觀興趣一般,而更喜歡看人文特色,經過仔細規劃即使不開車也是可以到達的。尤其是博物館,大部分都是在城市裏面的,而在城市裏面開車有時候反而更不方便。

美國城市的公共交通雖然不能算太好,但也還是可用的。查路線除了萬能的Google Maps,還有一個叫做Rome2rio的神器。我不知道這麼一家小公司是怎麼做到把全世界大大小小的公共交通幾乎全部收入囊中的,它的覆蓋率令人歎爲觀止。此外再加上Uber基本就沒有問題了。

遠程交通自然是飛機了,紐約有三大機場,幾乎可以達到美國所有角落。機票價格雖然沒有歐洲那麼便宜,但也絕對是可以負擔得起的。信用卡點數換取航空里程獎勵票也是一大途徑。利用得當的話,幾乎每個行程都能控制在往返200美元以內。唯一一點令人不滿的是紐約三大機場距離市中心都太遠了,交通各有各的不方便。最大的肯尼迪機場也最遠,公共交通要麼坐地鐵A或者E線一個小時,要麼去賓夕法尼亞火車站坐長島鐵路,然後再換乘機場輕軌,總共要一個半小時以上。拉瓜地亞機場只能地鐵轉公交車,車上經常人滿爲患,雖然近一點但是行程最累。紐瓦克機場在新澤西,也有火車可以到,然而這個火車經常不準點,容易耽誤。由於我住在新澤西,打Uber去紐瓦克機場成了另一個選項。新澤西沒有紐約政府和出租車司機和聯合壟斷,Uber的價格要便宜得多,有時候拼車能比公共交通去機場還便宜。

即便是有些不方便,我還是幾乎能每個週末都飛到其他地方去。不像歐洲幾乎都是短距離,我在美國飛行距離遠了不少,甚至一個週末都往返過墨西哥城、哥斯達黎加這麼遠的地方。就美國國內來說我去了三十多個州,幾乎全部是在主要城市裏。有人感覺美國的城市有什麼意思,荒涼得一點人都沒有。其實我也問過自己這個問題,我到底在幹什麼,尤其是一個人走在空無一人的市中心大街上時。後來我有了答案,我喜歡的是一個城市的興衰歷史。每到一個地方我必去的就是當地博物館,美國許多城市哪怕是很衰敗,博物館也還都不錯。在博物館中我可以瀏覽一個城市是怎麼建成的,從歐洲人建立殖民地開始,到成爲一個商業重鎮,再到衰落和復興。整個過程彷彿一個鮮活的生命。

我的足跡當然不止在美國,拉丁美洲更是讓我沉迷。要問我美洲最喜歡的城市是哪裏,那當然是墨西哥城。作爲歐洲人最早開拓的大城市,新西班牙總督所在地,墨西哥城大街小巷都瀰漫着西班牙式浪漫的氣息,甚至比西班牙更有活力的感覺。無論走到墨西哥城的哪裏,都能在街道大門的背後發現一座壯麗的西班牙式宮殿或天主教修道院。更令人震撼的是埋藏在地下的阿茲特克帝國首都特諾奇提特蘭,一個傳說中神秘文明的偉大都市被西班牙人一夕間摧毀,墨西哥城的大教堂就建立在神殿的廢墟上。這樣的文化氛圍讓美國即便是最有歷史的紐約也相形見絀。

墨西哥城

七、美國的常識

我在美國遊蕩的時候,學到的另一個重要的知識就是對美國人來說的「常識(common sense)」。什麼是常識呢?就是對美國城市社會的宗教、種族和階級的瞭解。在實踐中,就是哪條街可以去哪條街不能去,去哪裏可能有危險,遇到危險應該怎麼反應。這些東西很多是沒法在書上學到的,因爲這大多不具有嚴格的因果性,難以立論而不刺激到某些群體。這也就是說,許多道聽途說的結論並不是準確的,有許多廣爲流傳的錯誤印象亟須破除。就我在北美傳說中最危險的幾個地方(底特律、哈雷姆、卡姆登、奧克蘭、華雷斯城、蒂華納,參看美墨邊境雙城記:蒂華納、華雷斯城)探索的經歷來說,危險程度被很大程度上誇大了。雖然你不用非去不可,但也大可不必談之色變。

我遇到的最危險的一次經歷在晚上在舊金山市中心,聯合廣場附近。由於在邊走路邊看手機,不小心闖入了一個小街道,這個街道在白天很熱鬧,完全沒有什麼問題。但是那天晚上,這個街道的垃圾箱附近聚集了幾個交易什麼東西的人,很有可能是毒品。其中有個人看到我接近,立刻大喊「Fuck off」,同時掏出了手槍。我立刻關閉手機屏幕,掉頭就走,成功躲過一劫。事後回想我的反應是正確的,畢竟我不是他們的對象。我的闖入對他們的祕密交易構成了威脅,尤其是使用手機可能被懷疑在拍照錄像。這種情況下我關閉手機立刻離開正是他們所希望的,以至沒有追我的動機。事後做出這樣的分析不難,但在千鈞一髮之際做出決定容不得思考的時間。這種經驗只能在美國親身經歷纔能獲得。

只要有必要的常識,在美國旅行,哪怕是一個人,也沒有傳言的那麼危險。

下一篇:在Google的這四年(三)


上次修改時間 2019-04-01

相關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