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 the Void
BYVoid
日本漫游:东北历史博物馆
本文简化字版由OpenCC转换

前言:时隔三年多,我终于恢复了网站的生成器。此文写于2021年10月,是我当时漫游日本东北旅程的一部分。

东北历史博物馆

从仙台出发,坐火车十几分钟,就能到达东北本线上的国府多贺城站。这个车站的名称源自该地的古地名「多贺城」,奈良时代陆奥国之「国府」。从这个车站南口出来,走路一分钟就是日本东北历史博物馆。东北历史博物馆的面积不小,常设展的内容十分丰富,展示了各个时代的考古遗迹和历史资料,从石器时代一直到现代。博物馆周边景色优美,刚刚入秋,雨下着不停。

雨中秋景

上古东北

日本东北的考古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大致是一万多年前。当时正值末期冰期,气候寒冷,海平面比现在低得多,因此日本列岛与亚洲大陆连接。仙台的平均气温比现在低7摄氏度,相当于现在的北海道东北部。末次冰期后,日本进入绳文时代后,气温大幅上升,海平面要高于现在,这段历史被称为「绳文海进」时代。绳文时代以后,以仙台平原为中心,日本东北发现了大量贝冢,博物馆内有所展示。贝冢是人类大量捕食海贝,食用后丢弃的垃圾堆。贝冢的发现说明了绳文人大规模的定居点开始形成。日本绳文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定居化的采集狩猎,这挑战了传统人类学「农业是定居的必要条件」的假设。后来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类似于绳文文化的定居型采集狩猎文化被发现,其共同点是优越的自然环境。日本千叶县、茨城县和宫城县是发现贝冢最多的地方,因此绳文文化持续的时代最久。

博物馆接着展示了弥生时代的东北。日本本州岛的西部和九州岛在大约公元前四至五世纪首先进入了弥生时代。弥生时代是日本历史的标志性事件,此时「渡来人」带着先进的农耕技术从大陆乘船来到日本,逐渐同化了绳文人。公元前三世纪,青森县的弘前砂泽遗迹发现了东北最早的稻作,这说明在一个世纪内,弥生人就从九州扩张到了本州北部。根据其他考古发现和分子人类学证据,日本的农业可能是沿着日本海一侧北上的,而后才逐渐扩散到太平洋一侧。也就是说,相比看似更加适合农业的关东平原,日本的东北率先进入农业时代。

大和王权与多贺城

公元三世纪的后期,日本西部进入古坟时代,东北则是在四世纪后半开始也发现了古坟时代的标志前圆后方坟和埴轮。此外,陶器的制造工艺也从日本原有的土师器演进到了朝鲜半岛传来的须惠器。古坟时代的日本与大陆交流大幅增加,多贺城山王遗迹还发现了五世纪的铜镜和卜骨。其中卜骨的用法和殷墟甲骨相似,都是先钻孔再烧烈。这个卜骨十分有趣,因为公元五世纪已经是中国的南北朝时代,相距殷商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不知道是如何传承的技艺。不过在古坟时代后期,东北北方的前圆后方式古坟突然消失,目前研究推测应该是四到六世纪气候变冷,农耕文明向南撤退所致。

甲骨

七世纪后半,大和王权终于扩张到了东北。被称为陆奥国和出羽国的东北各地开始有城栅出现。城栅是一种军事殖民设施,驻扎着大和朝廷的军队和官吏。终于在八世纪的724年(神龟元年),陆奥国府多贺城正式建成。多贺城是一座平地上有城墙的要塞,与后世日本战国时代常见的山城不同。类似于中国大陆的四方形城池,在东西南三个方向开有城门,城中心是政厅。

多贺城

多贺城就在博物馆的不远处,本来我准备亲自造访,但是当天风雨太大,原址可能有积水,我只好作罢。

多贺城外东南还现存有多贺城废寺,名为观世音寺。多贺城废寺的布局结构非常符合奈良时代的寺院布局,其结构是西金堂、东塔、北讲堂,与奈良的法起寺相似。此外,称「观世音」而非「观音」或「观自在」也是唐代以前早期汉传佛教的特点。

观世音寺

多贺城碑

多贺城最重要的文物是多贺城碑,日本三古碑之一,刻于762年多贺城再建之际。对了,日本三古碑有四个,分别是多贺城碑、多胡碑、那须国造碑、宇治桥断碑。好在博物馆内展出了多贺城碑的复制品。碑文内容如下:

多贺城 去京一千五百里 去虾夷国界一百廿里 去常陆国界四百十二里 去下野国界二百七十四里 去靺鞨国界三千里 此城神龟元年岁次甲子按察使兼镇守将军从四位上勋四等大野朝臣东人之所置也 天平宝字六年岁次壬寅参议东海东山节度使从四位上仁部省卿兼按察使镇守将军藤原惠美朝臣朝獦修造也 天平宝字六年十二月一日

碑文前一半记录了多贺城的方位,距离相当准确,尤其是距离靺鞨国三千里的这个表述十分引人注目。此「靺鞨国」即史书中更加常见的渤海国。我去酒田看出羽国城轮栅之时(日本漫游:札幌与酒田),也看到了727年渤海国向日本派遣使者的记录,可见日本与渤海国当时的外交关系之密切。

碑文后半则是记述了多贺城的建造时间(神龟元年)与建造者(大野朝臣东人,即大野东人),以及修筑时间(天平宝字六年)与修造者(藤原惠美朝臣朝獦,即藤原朝狩)。

多贺城碑

从陆奥国到出羽国

博物馆还介绍了公元737年(天平9年),多贺城的建造者大野东人还开辟了从陆奥国到出羽国的道路。这也是一个大和王权殖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大和王权的影响力从两侧沿海延伸到了内陆地区。日本东北的两个前线令制国陆奥国与出羽国都处于多山地带,因此两侧的军事殖民都是沿海岸线北上。陆奥国(みちのおく)的原本写法是道奥国,见于《古事记》,本义就是道路崎岖。

从陆奥国到出羽国

中世以降的东北

展厅的下一个部分是东北中世,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奥州藤原氏的崛起。十一世纪之后,大和朝廷势力逐渐衰微,天皇被架空。曾经的令制国官吏慢慢发展为地方豪强,奥州藤原氏就是以陆奥国平泉为中心的一大豪族。到十二世纪初,平泉发展为一个大都市,繁荣程度一度号称仅次于平安京。不过这一切止于奥州合战,据《吾妻镜》的记述,建立了镰仓幕府的源赖朝将军攻陷了平泉,统一全国。奥州藤原氏虽然不复存在,但是有不少佛寺留存至今,现在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些寺院是根据北宋时期传入日本的净土宗的世界观修建的,包括中尊寺、毛越寺、观自在王院等地。我之前曾经专门去过一次平泉,对此印象深刻。

镰仓时代之后,日本逐渐走向军阀割据的战国时代。从十四到十六世纪,东北和其他地方一样出现了许多山城。这些山城是地方大名势力修建的军事要塞,并非居住用,与后来的平城、平山城不同。再往后就是江户时代,东北地区被各藩统治,进入相对和平的时期。江户时代的主题由战争变成了大名的参勤交代和兴起的贸易。北前船的西回和东回航线分别让酒田和石卷变成了贸易中心。这期间,和中国、朝鲜一样,佛教被新儒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取代,成为士族阶级所青睐的文化,各藩分别建立了藩校。和日本所有历史博物馆一样,展馆的最后一部分是明治维新和戊辰战争,以及之后的「文明开化」。

大和文明的边疆

总而言之,可能是个人兴趣使然,我觉得这个博物馆最值得看的部分还是从绳文时代到平安时代前期的早期日本历史,因为当时的陆奥国还属于大和文明的边疆地带,尚未完成「大和化」。看奈良时代令制国划分的密度,就容易发现从九州北部到关东平原的日本已经被密密麻麻的令制国所覆盖,而偌大的东北却只有陆奥国与出羽国两个边界不明的前线。令制国虽称「国」,却更接近与中国大一统王朝的郡县,后世王权衰微后诞生的「藩」才更像是中国先秦的诸侯国。令制国所到之处,就是大和王权所到之处,因此从中能推断出当时日本东西向的文化融合已经接近完成。从古坟时代农耕线的反复进退,到征夷大将军与虾夷的战争,反映出的都是跨气候带扩张的困难。日语最复杂难懂的东北方言也透露出了这种异质性,而且一直到近代东北还有「又鬼」这样的不事农桑的猎人族群。实际上,日本一直到明治维新,把北海道甚至桦太千岛收入囊中以后,才算彻底同化了东北。

日本东北史就是一部大和民族向北扩张的历史,日本东北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此。

多贺城废寺

走出历史博物馆,风雨还是很大,无奈之下我放弃了去看多贺城遗址。不过我还是冒着雨跑到了附近的多贺城废寺遗迹。这个遗迹虽然没有地上建筑了,但是地下结构还比较完整,有金堂、佛塔和讲堂的地基,地基上还能看出柱头石。

观世音寺遗址

上次修改时间 2025-11-09

相关日志